詞牌名cí pái míng
詞的一種制式曲調的名稱,亦即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與聲律,決定著詞的節奏與音律。
又名“一枝花”“臘前梅”“臘梅香”“臘梅春”“玉簟秋”“醉中”。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六句、三平韻。
又名“卷春空”“定風波令”等。雙調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韻兩仄韻,後段六句四仄韻兩平韻。
又名“一捻紅”。以周邦彥《瑞鶴仙·悄郊原帶郭》為正體,雙調一百二字,前段十一句七仄韻,後段十一句六仄韻。另有雙調一百二字,前段十句七仄韻,後段十二句六仄韻;雙調一百字,前段九句一仄韻六重韻,後段十句六重韻等變體。
又名“雙燕子”“雙燕兒” 。以楊無咎詞《雙雁兒·窮陰急景暗推遷》為正體,雙調五十二字,前後段各四句四平韻。
為北宋毛滂的自度曲,得名於詞中“人在翠陰中”句。雙調五十二字,前後闋各三仄韻,一韻到底。
又名“漁歌子”“漁父詞”等。以晏殊詞《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為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五句,五仄韻。另有六十二字四仄韻一疊韻,六十二字兩平韻三叶韻,六十六字五仄韻的變體。
亦稱《江神子》。雙調七十字,前後闋格式相同,各五平韻,一韻到底。唐時本為單調,宋人將其改為雙調。
又名“好離鄉”“蕉葉怨”,原為唐教坊曲名。原為單調,始自後蜀歐陽炯,直至南唐馮延巳始增為雙調。以歐陽炯《南鄉子·畫舸停橈》為正體,單調,二十七字,五句兩平韻、三仄韻。單調有二十八字、三十字等變體,平仄換韻。雙調有五十四、五十六、五十八字等變體。南鄉子定格為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韻,一韻到底。
又名“十拍子”等。定格為晏殊《破陣子·海上蟠桃易熟》,此調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又名“感黃鸝”。以杜牧《八六子·洞房深》為正體,雙調九十字,前段九句四平韻,後段八句三平韻。另有雙調九十一字,前段六句三平韻,後段十一句六平韻;雙調八十八字,前段六句三平韻,後段十一句五平韻 等變體。
又名《太清引》《臘前梅》,雙調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三平韻。
詞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雙調小令。雙調四十八字,上下闋各四句三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