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名cí pái míng

詞的一種制式曲調的名稱,亦即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與聲律,決定著詞的節奏與音律。

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本為唐朝教坊曲。《宋史·樂志》稱為“女弟子舞隊名”。唐唐蘇鄂《杜陽雜編》稱,唐宣宗大中年間,女蠻國遣使者進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梳著高高的髮髻,號稱菩薩蠻隊,當時教坊因此製成《菩薩蠻曲》。

雙調六十字,前後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

也寫作《糖多令》,又名《南樓令》,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平韻,亦有前片第三句加一襯字者。

雙調四十四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韻;雙調四十五字,前段四句兩仄韻,後段四句三仄韻等變體。

又名《憶仙姿》、《宴桃源》,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上去通押。

雙片一百一十四字。全詞平仄相間,上下片均為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平、仄韻段可各為一個韻,可兩個韻段或兩個以上韻段同一個韻。仄韻可上聲、可去聲,平韻可陰平、可陽平。上下片第六句、第七句可製為九字句。

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李詞為雙調五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毛詞為雙調五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兩仄韻,三平韻。另有五十六字兩仄韻兩平韻,五十八字五平韻,五十八字前段五句五平韻,後段五句兩仄韻三平韻的變體。

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此調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雙調三十六字,前後闋格式相同,各三平韻,一疊韻,一韻到底。

原唐教坊曲,雙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又名“一捻紅”。以周邦彥《瑞鶴仙·悄郊原帶郭》為正體,雙調一百二字,前段十一句七仄韻,後段十一句六仄韻。另有雙調一百二字,前段十句七仄韻,後段十二句六仄韻;雙調一百字,前段九句一仄韻六重韻,後段十句六重韻等變體。

亦稱《踏雪行》。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前後闋各三仄韻,前後闋開始兩句例用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