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僕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譯文

我在七歲的時候,見到眉州一個老尼姑,姓朱,忘記了她的名字,年齡九十歲。自稱曾經跟從她的師父到蜀主孟昶宮中,有一天天氣非常熱,蜀主與花蕊夫人晚上在摩訶池上乘涼,寫了一首詞,朱姓女尼都能記住詞的內容。此事已過去四十年,朱姓女尼已經去世很久了,人間已經沒有了知道此詞之人,我僅記住詞的開頭兩句,空閒時仔細品味,這不就是洞仙歌令嗎?於是給它補足全。

冰一樣的肌膚,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涼沒有汗。宮殿裡清風徐來幽香瀰漫。繡簾被風吹開,一線月光把佳人窺探。佳人還沒有入睡,她斜倚繡枕釵橫發亂。

他起來攜著她的小手,走出無聲的庭院,隨時可見流星橫穿河漢。試問夜已多深?已過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繩星向下旋轉。她掐著手計算,秋風幾時吹來,不知不覺間感到,流年似水,歲月在暗暗變換。

工具

相关书籍

更多探索

糾錯

如果發現錯誤,點擊“反饋”留言指正,我會儘快處理。